部分微信小程序开发者的反馈:“小程序内嵌公众号文章不再支持长按二维码识别了。”简单理解,即微信小程序向各类二维码的跳转链路被官方“切断”了。
“其实,之前小程序也不能直接识别二维码。但我们找到了一个路径,即在小程序中添加一个微信公众号文章链接,再在文章中植入二维码。用户从小程序里打开链接,就可以长按识别二维码了。”一位品牌企业电商运营负责人透露,为了实现小程序和公司各类产品的关联,曾多次尝试并最终找到了这个可以向外输出流量的路径。
事实上,小程序向外导流的“巧妙”路径不止一种。根据商家使用场景和需求的不同,利用这个路径,最终可以将用户引导至不同的页面:个人微信、企业微信号、视频号、支付页面、外部H5页面等。
究其原因,核心是微信公众号和二维码是连接其他载体的“中转站”。
商家们虽然感受到了变化,却对此表示理解。理由是在微信生态中,小程序更多承担的是“交易闭环”的角色,所以向外引导用户本身就不是它的必要功能。
例如部分因私域流量受益的传统零售商,其过去的主要策略是,线下店员通过企业微信沉淀粉丝,再通过“会员+社群+小程序”的方式,实现顾客离店后的复购。该动作一旦结束,小程序的使命也随着完成。
“小程序是终点,还是桥梁,没有绝对。”一位线下零售商指出,根据企业在不同阶段,运营私域流量的策略不尽相同,采用的介质、方法和路径也因人而异。
如今,微信生态构建的闭环下,社群、小程序、视频号、公众号、企业微信、微信支付等电商工具已愈发完备。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,将其组合成不同的运营模型。“但最终目的,微信和商家利益是一致的,即品牌的用户资产和运营能力归还于企业自身。这也是私域流量的奥义。”
据官方透露,微信小程序2020年GMV已经突破1.5万亿元,同比2019年增长100%。
此外,小程序4亿DAU也是众多商家之所以要绞尽脑汁也要完成流量跳转的关键所在。
有商家认为,微信小程序下架二维码跳转,也有可能出于无法识别二维码背后的落地页是否合规的考虑。
2019年10月18日,微信对发布的外链管理新规,升级了“史上最严”的《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》,明确了新增的违规类型,加强了包括对诱导分享、下载、跳转,非法获取和使用用户数据、信息等违规举措的打击。
今年年初,微信安全对外发表了《对第三方违规导流链接的处理公示》的文章,其中根据用户投诉对第三方外部链接进行了集中封禁,不再提供直接打开服务,其中就包括QQ音乐、QQ浏览器在内的多个腾讯系平台。此外,多多直播、知乎、好看视频、小红书、快手,百度,网易音乐、虎扑、网易新闻、等多个产品外链也因跳转操作违规,遭遇微信屏蔽。
对于此次微信小程序“隐晦”屏蔽二维码跳转的操作,微信官方尚未予以回应。
与此同时,微信IOS启动新版本内测——给予视频号、直播更多的入口,视频号与公众号之间相互打通。加上此前小程序与视频号加强关联,以及通过商品图片识别来关联更多的第三方小程序商城等系列动作……微信依然在公域流量与私域流量的交叉点上不断探索。